北京大学举办纪念纪伯伦逝世90周年专题研讨会

       2021年适逢阿拉伯旅美文学代表人物纪伯伦逝世90周年,纪伯伦是阿拉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蜚声世界文坛。为了纪念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由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阿拉伯语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北方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协办的“纪伯伦逝世90周年纪念专题研讨会”于2021年9月25-26日在线下和线上同时召开。黎巴嫩驻华大使米莉娅•贾布尔应邀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
 


研讨会海报


研讨会线下参会人员合影

 

       参与此次研讨会的有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宁夏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数十个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学院扎耶德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薛庆国教授主持。在开幕式致辞中,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副院长付志明回忆了自己求学时首次接触纪伯伦阿拉伯语作品的经历,梳理了近年来中国的阿拉伯语学界学者关于黎巴嫩的研究成果,回顾了北京大学与黎巴嫩的友好往来与合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明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纪伯伦的作品体现了阿拉伯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互影响,具有丰富的社会性和深刻的东方精神,展现出关注全人类命运的高度。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会长、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阿拉伯语系主任林丰民用阿拉伯语致辞,他提到,纪伯伦是阿拉伯“旅美派”作家代表人物,在其作品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作家对不公与黑暗的抗争和叛逆精神,也能体会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米莉娅•贾布尔大使表示,纪伯伦虽然来自黎巴嫩,但他实际上是一位“世界公民”,具有超越东方和西方界限的影响力,在冲突频发的当下,我们更需要阅读纪伯伦的文学遗产,架起沟通的桥梁,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人性化的世界。

 黎巴嫩驻华大使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

 研讨会线下会场

 

       研讨会分四个时段进行,第一时段的主旨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宗笑飞主持。北京第二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中东学院张洪仪教授以《求索无止境——纪念纪伯伦》为题,结合自己参观纪伯伦故居和纪念馆的所思所想,认为纪伯伦的文学作品和画作所体现的不仅是爱国情怀,更是对生命的探索,对个体与外界社会复杂关系的哲理性探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葛铁鹰教授以《纪伯伦早期汉译过程中的红色元素》为题,从纪伯伦作品早期汉译本的时代背景和译者背景出发,强调了纪伯伦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认为其反抗旧制度和追求进步的思想也为当时寻求光明、播撒革命火种的中国读者提供了精神食粮。天津师范大学甘丽娟教授发表了《纪伯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的反差与反思研究》的报告,指出中国对纪伯伦文学作品的译介和出版高度热情,但相关学术研究和传记译介及撰写则相对冷清,并提出随着不同时期中国国情变化,关于纪伯伦的译介和研究也相应呈现出不同特点。
       第二时段的主旨发言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尤梅副教授主持。薛庆国教授以《纪伯伦的当代意义》为题,认为纪伯伦不仅是文学家,更是先知先觉的思想家,他对人类大同、文学创新、政治制度、人与自然和谐等主题有着批判性的深刻思考,因此重读纪伯伦非常具有当代意义,甚至是永恒意义。上海外国语大学蔡伟良教授以《重读纪伯伦——泪与笑的境界》为题,从语言和文学形态的视角出发,关注纪伯伦在当时文学形态较为保守的时代背景下所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强调了作家的思想高度和博爱精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邹兰芳教授在题为《“神的种子”——纪伯伦与阿拉伯文学的现代性》的报告中,聚焦纪伯伦的诗性语言,提出纪伯伦的文学作品兼具抒情性和革命性,对阿拉伯文学现代性的真正到来和发生起到了引领性作用。


研讨会线上会场

 

       第三时段由甘丽娟教授主持。林丰民教授发表了题为《纪伯伦的超前意识》的报告,以纪伯伦代表作《先知》中《论孩子》和《论婚姻》为例,指出纪伯伦作品体现出的远超当时大众传统思想的超前意识和高瞻远瞩,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林哲以《阿拉伯旅美文学对多元文化的借鉴和融会》为题,指出旅美派作家在侨居地感受、吸收和借鉴了西方文学文化,因此近代阿拉伯文学、文化复兴与东西方文学交流互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上海外国语大学陆怡玮副教授以《流散文学视域下的纪伯伦研究》为题,将纪伯伦研究置于世界文学视域下进行回顾和展望,探讨阿拉伯流散作家群体如何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之间对自身既有传统和西方现代性作出反思和拓展,建构了独特的文化身份认同。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廉超群以《纪伯伦与阿拉伯语世界的语言革新》为题,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纪伯伦的语言革新观念,以及阿拉伯文学复兴时期由语言带来的阿拉伯民族认同等一系列问题。
       第四时段由北京大学廉超群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高肃秦在《文以载道读<先知>》的报告中以《先知》中的精彩段落为例,提出翻译可以是用语言翻译语言,但更应该是用思想翻译思想,应深刻体会语言背后的思想,才能真正传达其中蕴藏的智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米吉超在题为《从阿拉伯语言风格看纪伯伦的反奴性——以<掘墓人>为例》的报告中梳理和总结了纪伯伦在《掘墓人》一书中对语言传统的突破与创新,指出这些语言特色体现出了反叛思想和反奴性思想。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王方以《论纪伯伦作品中的“自我”探索》为题,指出纪伯伦意识到当时人民自我意识的缺失,在不同阶段作品中都体现出了对自我本源意识的主动思索。大连外国语大学李珮以《负重前行的母亲——纪伯伦创作前期作品中的思想特征研究》为题,通过纪伯伦文学作品中的三个形象系统地梳理了作家的思想变迁过程及其背后的现实原因。《北方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王鸿博从出版和市场的角度,提出在对经典作家的理解中也应纳入文本和理论之外的因素,如市场和读者的力量、史料阅读和研究等,以此来丰富对理论的构建。


研讨会线上会场

 

       在此次研讨会中,各位发言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纪伯伦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创新思想、革新精神、文学影响力等展开了细致深刻的解读和讨论,对深化中国学者对纪伯伦文学创作的了解,对丰富中国的阿拉伯文学研究,乃至更广泛的外国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研讨会期间,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副校长王博在临湖轩会见了米莉娅•贾布尔大使,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院长宁琦,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副院长付志明,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阿拉伯语系系主任林丰民,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阿拉伯语系副系主任、卡塔尔国中东研究讲席教授吴冰冰,国际合作部副部长周曼丽等陪同会见。郝平校长对大使表示欢迎,他提到,黎巴嫩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拥有灿烂文化的腓尼基人的故乡,中国与黎巴嫩有着悠久的往来历史。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北大也将发挥一流大学的引领作用,在教育领域助力双方大学的文化与学术交流,促进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的发展、促进北京大学和黎巴嫩高校的高等教育合作,推动培养优质人才;在经济领域为“走出去”企业与黎巴嫩对接提供语言支持与合作平台,促进中国企业与黎巴嫩的经济合作。郝平校长指出,希望双方保持交流与沟通,将深度合作推向新高度。
       米莉娅•贾布尔大使对北京大学举办此次研讨会表示诚挚感谢,对北大各位老师为促成此次访问所付出的努力表示赞赏。她提到,郝平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时,双方曾在巴黎有过交集,如今再次见到老友,倍感亲切。大使强调,民心相通是黎巴嫩与中国往来和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两国在地理上相隔万里,在文化上却是近邻,双方的思想和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她希望与北大保持联系,开启更多合作项目,巩固和推动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郝平校长在临湖轩会见黎巴嫩驻华大使米莉娅•贾布尔


会见合影

 

(文/张洁颖  图/李睿恒、孔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