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文化交流”讲座成功举办

  2024年4月2日上午,“曹靖华俄罗斯学系列讲座”第四十四期“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文化交流”在北京大学外文楼206会议室举行。

  讲座由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俄罗斯文化研究所、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世界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俄罗斯文化研究所所长、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查晓燕教授,俄罗斯文化研究所张冰研究员担任主持人,世界文学研究所赵白生教授担任与谈人。来自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世界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等院系以及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师生参加了讲座。 

  张冰研究员与赵白生教授都是具有国际视野与世界情怀的学者。他们是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博士,分别师从在国内外学界享有盛誉的严绍璗教授和乐黛云教授,目前,张冰研究员还在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俄语教学》副主编;赵白生教授担任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世界文学学会会长等职。

  主讲人爱德华·泰尔曼(Edward Tyerman)副教授是位英国学者,现执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斯拉夫语言文学系。这是他在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作访问学者期间的第二场讲座。讲座的内容是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即20世纪50年代中苏电影合作交流的主题。爱德华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建国初期《人民画报》等报刊出版的中苏友谊主题宣传画,随后主要讲述了三部苏联50年代拍摄的中国题材电影:《普尔热瓦尔斯基》(1952)、《兰州——阿拉木图》(俄语名《古老沙漠的天空下》,1958)与《风从东方来》(1959)。其中《普尔热瓦尔斯基》主要由苏联拍摄,后两部电影则由两国电影工作者合作完成的。爱德华教授通过分析比较三部电影对中国形象的表现方式、中苏双方工作者在拍摄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及电影中汉俄两种语言的呈现策略,总结了50年代中苏在电影合作文化交流方面的得失。

 

讲座现场

 

  泰尔曼教授的报告之后,与谈人赵白生教授的点评精彩纷呈、引人深思。他充分肯定了泰尔曼教授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特别是他从当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如画报和电影入手来建构国际主义美学,值得借鉴。与此同时,他也提出泰尔曼教授的研究还可以从苏中双方观众接受反应、中方电影参与者的传记文献,如日记、书信、回忆录等等方面继续挖掘,以便描绘出苏中跨文化交流的立体图景。在互动环节中,听众积极提问,现场气氛友好热烈。

  爱德华·泰尔曼教授是在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俄罗斯文化研究所举行专题学术讲座的第一位英美学者,其意义不言而喻。这不但有助于俄语系/所的教学与研究,还有助于中国俄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在更宽阔的学术平台上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

 

合影

文字:陈苇杭

图片:赵虎臣、李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