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东方文学”2021年全国研究生东方文学暑期学校圆满落幕
2021-08-10
2021年7月16日下午,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中心、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联合主办、北京第二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协办的2021年全国研究生东方文学暑期学校顺利闭幕。本次暑期学校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东方文学”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嘉宾讲座、师生交流、分论坛讨论和论文分享等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2021年全国研究生东方文学暑期学校闭幕式
7月5日至16日,东方文学暑期学校共邀请22位国内外学者,为学员们带来了数十场高水平、高质量的专题学术讲座。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闽南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美国旧金山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和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等海内外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东方文学研究为基点,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和学术兴趣出发,为学员们展现了宽阔的文学和文化视角,提供了多元的研究和思考方法。
北京大学王邦维教授《文学、宗教与历史:〈大唐西域记〉中的故事》选取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故事,结合有关“西域”的地理、历史、宗教、文学和民俗等知识,阐明了不同地区在历史上曾有过多姿多彩的文化交流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程巍老师《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东方》介绍了十九世纪东方文学中有关“东方”的描述和想象及其如何被纳入西方殖民主义知识谱系,指出在西方政治殖民体系分崩瓦解的当今世界,“意识的去殖民化”依然是一个未完成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老师《文学话语体系中的中外资源》通过考察文学话语体系中的中外资源,突出强调了话语是学术和学科之纲,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最终取决于话语体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张洪仪教授《阿拉伯文学之诗歌》通过阿拉伯诗歌这一媒介,展现了阿拉伯人的生活场景、思想文化和社会样态。中国社会科学院钟志清老师《以色列的巴以问题小说》从文学的角度切入研究巴以问题,体现了学者对国际形势的人文关怀与历史关照。北京大学拱玉书教授《吉尔伽美什的故事为何千古流传?》详细介绍了《吉尔伽美什史诗》的版本情况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并深入阐释了史诗所反映的有关宗教和神话等方面的问题。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赵京华教授《日本战后思想与文艺批评——以文坛的鲁迅论为线索》结合日本战后民主主义时代不同阶段的历史背景,梳理了竹内好、中野重治、花田清辉、桥川文三等文艺批评家在战后不同年代的鲁迅论,得出鲁迅在战后日本得到了创造性阐发、并最终成为日本知识分子价值判断的标尺和内在于日本战后思想史的“他者”的结论。
北京外国语大学穆宏燕教授《伊朗现代文学思潮》结合曲折多变的20世纪伊朗社会政治历程,探讨了作为风向标的文学在伊朗政治运动中的作用。美国旧金山大学Stephen Roddy教授《在“亚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中如何活用文学作品》从亚洲学的知识领域出发,结合东方文学研究视野,研究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方式和实践路径问题。闽南师范大学张龙海教授《美国东方主义语境下的华人形象》运用东方主义理论,以文学作品形象为切入点,分析了美国主流社会在东方主义语境下如何构建华人形象并将其刻板化、以最终达到歧视、排斥和隔离华人的目的。北京大学林丰民教授《阿拉伯旅美文学中的东方陋习批判》以阿拉伯现代文学重要流派——旅美文学为代表,探究了旅美文学中的东方陋习批判,指出这些作品虽然还没有建设“命运共同体”的清晰思路,但已经开始了有关如何破除人类社会共存弊病的积极思考。北京大学吴杰伟教授《菲律宾当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思潮的表现形式与特点》梳理了菲律宾早期文学、西班牙殖民时期、美国殖民时期和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阐释了菲律宾文学主题和语言风格的多样性特点。北京大学陈岗龙教授《草原上的文学动物》介绍了文学动物和动物文学的相关学术概念,并通过深入解读蒙古文学文本,印证了各国、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决定他们文化思维和文学思维的命题。上海纽约大学沈丹森教授《1949之旅:印度班吉女士眼中的新中国》借助Gita Bandyopadhyay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访问,探讨了女性对中印互动的贡献以及两国建交前的中印关系状况。
北京大学史阳副教授《吟唱与治疗:菲律宾英雄史诗研究与田野调查》基于其在菲律宾民都洛岛山区的长期田野调查工作,深入考察了当地原住民阿拉安人的神灵信仰和仪式语言。北京大学翁家慧副教授《日本生态文学中的人文关照》从日本文学传统中的自然观、战后文学与现代性批评和生态文学的日本特色三个角度切入,厘清了日本生态文学的思想来源,并重点探讨了其中的人文观照等课题。日本立命馆大学鷲巢力教授《日本文学史的文化视角》综合运用不同的文学概念,分析了加藤周一独特的文学概念和文学史特点。北京大学刘建辉教授《西学是如何东渐的?——东亚近代知识的传播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立》以“广州-上海-长崎”这条西方近代知识的传播路线为例,聚焦上海、长崎之间的人员和物质交流以及日本国内中转站——长崎“唐人馆”,考察了这一路线上发生的日中知识人之间的交流,探明了这些交流在日本幕末时期发挥的作用以及由此传播的知识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北京大学李政教授《宗教、历史与文学的交融——赫梯人的辩解祷文研究》借赫梯的辩解祷文,揭示了这类文学载体宗教、文学和历史价值的统一性。英国伦敦大学欧阳文津教授《阿拉伯小说中的家国》围绕阿拉伯文学和“小说”的重要主题——家国,讨论了随时代而变的“国家”、“共同体”和“认同”及相关文学的创新与发展。柬埔寨皇家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Kin Phea《文化交流在中国与柬埔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回顾了中柬两国的关系史,介绍了中柬两国近年来逐渐升温的文化交流、媒体交往、留学往来、政治互信、贸易互通和国际合作等情况,表达了对中柬两国友谊之树长青、团结精神长存的美好祝愿和殷切期望。北京大学陈明教授《从旅行史料看印度文化知》指出跨文化履行的游记书写了国人对不同时期印度文化的认知,这对深入理解印度文化沿革及其价值观演变,乃至反观自身,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一场场讲座的成功举办,离不开讲座主持人的精心准备和组织串联。在本次暑期学校中,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和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的陈明教授、林丰民教授、吴杰伟教授、丁莉教授、翁家慧副教授、史阳副教授、廉超群副教授、金勇副教授、刘英军助理教授、熊燃助理教授、范晶晶助理教授承担了讲座的主持工作。精彩纷呈的讲座与评点给学员们带来了愉快的学术享受,也激励着大家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视域,勇攀学术高峰。
7月14日和15日晚,暑期学校的学生论坛陆续举行。学生论坛是暑期学校的常设活动,旨在为学员们提供分享交流研究成果的平台与机会。此次学生论坛共设立五大分论坛,分别是东南亚文学论坛、阿拉伯文学论坛、东方民间文学论坛、东方作家文学论坛和东北亚文学论坛。由于参与的学员人数较往年有较大增幅,各论坛还依据各自实际情况下设了子论坛。各分论坛中,百余名学员展示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大家在对话和讨论中切磋砥砺,受益匪浅。
暑期学校闭幕式由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副院长吴杰伟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南亚系主任陈明教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阿拉伯语系主任林丰民教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东南亚系主任史阳副教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中心成员、日语系翁家慧副教授出席了会议。首先,来自五个分论坛的代表——刘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秦烨(北京大学)、石子萱(北京大学)、李雪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曾剑颖(华中师范大学)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论文主旨和研究心得,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之后,史阳副教授和翁家慧副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对历时12天的暑期学校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希望暑期学校持续陪伴和见证学员们的进步和成长。随后,中国社科院大学的吴鹏和湖北恩施学院的覃瑶作为学员代表分享了参与暑期学校的心得体会。他们认为此次学习经历收获满满,不仅收获了具体的知识方法,而且拓展了自己的学术眼界,更受到老师们扎实学术功底和严谨治学态度的感染,期望将这种治学精神内化于心,灌注于自己的学术实践道路之中。最后,林丰民教授向完成暑期学校课程的学员们表示祝贺,向辛勤付出的老师和志愿者同学表达感谢,同时鼓励老师和同学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学习东方语言、开展文化体验和实行田野调查,从而推动文化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东方文学学科的发展。闭幕式在全体成员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李雪景同学在闭幕式上分享自己的论文
史阳副教授和翁家慧副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
中国社科院大学吴鹏、湖北恩施学院覃瑶作为学员代表发言
林丰民教授作总结致辞
(文:胡昕怡、汪柳云 / 图:胡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