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北京大学外语学科建设交流会顺利举行

       4月18日上午,由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主办的北京大学外语学科建设交流会在北大中关新园1号楼科学报告厅举行。来自全国23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外语学科负责人、外国语言文学界和翻译界学者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李淑静主持。
 


北京大学外语学科建设交流会现场

 

       校党委组织部部长、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院长宁琦教授对各位嘉宾莅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欢迎。18日适逢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百岁寿辰,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邀请全国各地文学界、翻译界知名学者来燕园为许先生祝寿,并借此良机共同研讨新形势下外语学科发展大计。宁琦教授指出,近年来,在学校、社会和全国同行的共同支持下,北大外语学科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在各高校携手努力、通力配合下,全国外语学科更是蒸蒸日上、硕果累累。但在新形势下,如何继续推动外语学科建设、培育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是摆在外语人面前的新挑战。宁琦教授期待各位嘉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积极分享外语学科建设经验,深入探讨学科发展问题,形成学科发展共识和合力,共同肩负起外语学科的时代责任。
       与会嘉宾、学者表达了对许渊冲先生百岁寿辰的热烈祝贺,感谢北大外院提供的交流平台,并就学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直面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研讨。
       就外语学科五大方向协调发展的问题,南京大学何宁教授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外语学科五大方向不一定完全齐头并进,可以根据各自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传统进行适度调整,从而推进学科整体发展。浙江大学程工教授指出,在综合性大学外语学科规模较小、公共外语教学任务较重的前提下,五个方向齐头并进有一定难度。因此,浙江大学实行学科汇聚计划,促进不同学科相互带动发展。南开大学阎国栋教授表示,应鼓励做大特色方向,立足外语学科的使命,不仅着眼于国内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要考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让外语教育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针对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建设,湖南师范大学曾艳钰教授认为,外语学科需要坚守学科本质和内涵,国别和区域研究应该和其他学科有所区别,不仅起到固本的作用,还应注重特色,进行差异性发展。山东大学王俊菊教授提出,国别和区域研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语学科传统的身份认知,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加大建设力度,配置政策支持,联通本科培养,结合新时代背景和需要,激发新的活力,寻找新的增长点。东北师范大学陈秀武教授从国别与区域研究的概念界定出发,认为国别在前,应先研究对象国的文化历史,在此基础上再做区域,在“团结合作、互相帮助”中形成文明共同体。延边大学金哲俊教授表示,广义上,对象国文学和语言的研究也属于区域与国别研究范围;进行一流学科建设,要探索带动其他学科发展,也要处理好通用语种和非通用语种、语种内部研究方向均衡发展等问题。
       面对跨学科研究可能带来的学科定位焦虑的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向明友教授提出,需要区分二级学科和专业设置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研究兴趣、学科建设和实际问题解决的关系,处理好学科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的关系,做好学科交叉,就不同人才层次和学科定位制定差异化标准。武汉大学马萧教授表示,目前文学、语言学等方向仍大有可为,为了壮大学科体系,还需要吸收其他学科的内容,立足本位,为我所用。在学科协同中,要避免概念模糊化后盲目的“外语+”。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表示,外语专业需要坚守学科性,大学教育应有高度和定力,超越现实需要引领现实发展。全国外语学科应整体谋划,加强宣传,提升学科形象,展现外语学科的社会贡献和责任。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钟智翔教授表示,外语学科本身就是综合性学科,其与政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差异,在于外语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现场性。外语发展的前途,是守正基础上的跨学科融合。
       外语学科的发展需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结合的观点,得到在场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同。西南大学文旭教授表示,一要守正,文学、语言、翻译和教学研究等传统方向应扎实推进;二要创新,既要潜心做好学科核心工作,又要考虑国家战略;三要特色,要根据学科特点选择发展方向,依据学校定位确立培养目标。首都师范大学王宗琥教授认为,一方面应守牢外语学科本身,以人文为核心教授语言技能,培养核心素养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应拓展外语学科的内涵,同多学科结合创新,做到“君子不器”。厦门大学陈菁教授提出,学科发展需要树立融合观,把人文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合,做到新的能力和传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平衡;树立特色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充分发展;树立层级观,以提高学科吸引力为目的,分层级培养跨学科人才,适应社会需求。
       在座专家学者也结合各自经验,提出了特色发展建议。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表示,老牌综合性大学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必然,而新型综合性大学更适合特色发展道路。湖南大学基于引进学者优势,优先发展工科性质较强的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学科,依靠强势学科带动其他学科发展。同济大学吴赟教授分享了本校的创新经验,在理工科为主的综合院校,外语学科与医学、信息技术结合更能展现本身的价值。在话语权方面,应在借鉴西方的过程中,发展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梁茂成教授表示,理工科院校外语学科规模有限,应定位为“精品文科”,维持小规模。要坚持守正创新,既要坚持学科根本,又要基于各院校特点和学者的专长做出特色。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陈春华分享军事院校的发展经验,即维持外语的学科性和军队对外语工具性要求的平衡,将研究领域与国防战略相结合,鼓励年轻学者进行军事话语分析、军事场景下的翻译等交叉学科研究。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阎绥龙教授谈到,军事院校的区域与国别研究要回应部队的迫切需求,与部队的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军事院校的外语学科始终坚持备战导向,任务重需求大,更需要滴灌静养、潜心教学。
       高校外语学科建设既要注重顶层设计,也要落实到人才培养,注重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相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常辉教授表示,学科需要自由发展和科学精神,但也需要兼顾学科评估等指标性要求。当下外语学科发展不仅依靠规划和顶层设计,学科自身也要发掘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特别是回应社会和国家需求。清华大学吴霞教授结合本校本科培养经验,认为外语专业学生受到其他学科的青睐也体现出专业培养的成功,应当适当放宽外语专业的内涵,引领外语学科人才为服务国家战略做出突出贡献。华东师范大学袁筱一教授认为,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必然要落在人才培养上,必须注重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基础性培养的结合。学科方向设置要整体布局,但也要注重灵活性,不同学校的外语学科在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和科学研究中应承担不同的角色。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表示,外语学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重点领域的贡献无可替代,内视角是“建设者”,外视角是中外交流“促进者”,全视角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沟通者”。外语学科应有学科自信,做到横向拓展、纵向加深,做到服务需求、促进交流、洋为中用,关注新现象,积极利用数字人文力量。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表示,许渊冲先生八十余载的翻译生涯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很有启发。许先生融贯中英法三种语言,代表着中国学者应该拥有的高度和自信,当代学者应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做出更大成就。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教授作总结讲话。他向北大外院举行此次交流会表示感谢,各位嘉宾对学科发展的独到见解、学科建设中的成功经验都让他获益良多。他指出,社科院具有半意识形态属性,既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又要产出学科建设标志性成果,在学科建设中要更好地承担起责任。他认为,总体来看,外语学科建设的形势很好,但挑战也很大,外语学科同仁需要共同努力,为学科建设凝心聚力,培养既有专业素养、又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水平外语人才。
       此次北京大学外语学科建设交流会,借庆贺许渊冲先生百岁寿诞的宝贵契机,面向中国外语学科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改革方向,集结全国综合类院校外语学科中坚力量,凝聚智慧,共商发展,展现了中国外语人与时俱进的开拓品质和面向未来的责任担当。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文/卢敏、蒋博翔、惠晨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