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方学’学术史研究”结项评审会顺利召开

  4月13日上午8点30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方学’学术史研究”(14ZDB084)结项评审会于北京大学外文楼206会议室正式召开。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担任会议鉴定专家召集人兼评审会议主持人,专家组成员有中国社科院朝戈金研究员、山东大学傅有德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孟昭毅教授、清华大学沈卫荣教授、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和四川大学张哲俊教授。北京大学社科部副部长林丰民教授、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院长陈明教授、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王邦维教授和项目组成员唐孟生教授、拱玉书教授、李政教授等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出席了本次会议。

 

与会学者合影

  

  林丰民教授代表北京大学社科部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林丰民教授指出“东方学”作为一门研究东方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的结项评审会不仅是对项目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推动“东方学”学术研究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林丰民教授致辞

 

  陈明教授向一直以来关心与支持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和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的各位专家致以诚挚的谢意。陈明教授指出中国“东方学”研究跟北京大学关系密切,尤其是季羡林先生、金克木先生等前辈学者对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的建制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陈明教授表示希望项目组借此机会聆听评审专家的宝贵意见,共同推动“东方学”学科的发展。

 

陈明教授致辞

  

  项目负责人王邦维教授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对项目的开展情况和结项成果进行了简明扼要地汇报。结项成果《中国东方学学科及学术史研究》共六卷,从阿拉伯研究、埃及学、犹太学、赫梯学、亚述学、伊朗学、中亚学、印度学与南亚研究、蒙古学、日本学、朝韩学和东南亚研究等十二个分支学科详细梳理了中国“东方学”学术史,对与中国“东方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密切相关的重要机构和人物展开个案研究,并以北京大学东语系的早期发展作为研究个案深入分析中国东方学的早期建制化过程,共计145万字。

 

王邦维教授做项目汇报

  

  孟昭毅教授对研究团队的付出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结项成果综合运用档案文献、日记、口述资料等,综合性地考察与分析,纠正了不少以往学术史书写的讹误,具有全面性和权威性,为“东方学”的学科理论和学科范式确立了方向标。结项成果作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基于中国学者百年来的学术立场,分析了中国“东方学”的本土特色和中国“东方学”的学术主体性,为国际“东方学”研究提供了中国视角和中国贡献。

  

评审专家孟昭毅教授发言

  

  朝戈金研究员指出结项成果包含中国“东方学”总体的学术概览、学科建设历程、人物机构事件等,综合性强,成绩突出。结项成果既有工具书的性质,又是学术研究的集大成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朝戈金研究员还强调“东方学”作为区域文化研究,在横向和纵向上囊括的专题繁多,其学术史研究极具挑战性,但项目组务实求真、博采众长,呈现出未来“东方学”的努力方向,彰显了“东方学”学者的博大胸襟。

 

评审专家朝戈金研究员发言

  

  沈卫荣教授认为结项成果综合运用档案、日记等材料,力图把“东方学”学科史和学术史的重要问题梳理清楚,既有很强的学术性,也有一定的趣味性。沈卫荣教授以“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东方学”(Orientalistics)、“东方语文学”(Oriental philology)等近似的概念为例,指出“东方学”的内涵丰富,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指代并不一致,并充分肯定结项成果在彰显中国“东方学”学术话语与本土特色方面的重要价值。

 

评审专家沈卫荣教授发言

  

  傅有德教授指出结项成果描述了中国几代学者筚路蓝缕,开创和建设中国“东方学”的艰苦历程和卓越成就,既是中国“东方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世界“东方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傅有德教授认为结项成果的多卷书稿以丰富详实的史料作为基础,对于东方各族群文化、“东方学”各分支的发展历程、重要学者与研究机构做了全面的阐述,具有很高的学术资料价值,为后世学人提供了丰厚的文献资源。

 

评审专家傅有德教授发言

  

  王立新教授指出结项成果没有回避“东方学”最初从西方传来的客观事实和基本问题,对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同时又基于中国“东方学”自身的内在视角,以西方学界的“东方学”为参照对象,充分论证了中国“东方学”学者浸润于灿烂深厚的中华文明土壤和传统,并没有在学习西学的过程中失去自身与民族国家的主体性,为未来中国“东方学”学科的建设提供了难得的经验参考。

 

评审专家王立新教授发言

  

  张哲俊教授通过与学界既有的研究积累进行比较,指出结项成果勾勒了中国“东方学”学科建设从筚路褴褛到发扬光大这一不平凡的历程,体现了百余年来中国“东方学”丰硕的成果精华,是学界首次对中国“东方学”各学科领域、各个方面的系统研究、反思和评价。张哲俊教授强调北京大学一直是中国“东方学”的重镇,研究团队继承优良传统,关照文学、宗教等不同学科,体现了回归综合性研究的动向,具有示范意义。

 

评审专家张哲俊教授发言

  

  曹顺庆教授指出结项成果综合运用实证研究、诠释学、跨文化研究等研究方法,从内容和区域两个维度深入剖析中国“东方学”的学科体系,全面阐释中国“东方学”研究的建树与贡献,对中国“东方学”与西方“东方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评价,深入探讨了中国“东方学”研究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为建立跨学科的具有中国学术自主性的“东方学”话语体系与研究格局做出了贡献,为国际学术交流提供更清晰的学科标定。

 

评审会议鉴定专家召集人曹顺庆教授发言

  

  为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与会专家提出了三点希望。第一,增加探讨“东方学”内涵外延的总论。第二,进一步明确中国“东方学”研究的地域范围。第三,各章节的篇幅保持平衡。

  最后,王邦维教授代表课题组向所有专家的肯定和鼓励致以诚挚的谢意,表示将充分吸收专家的宝贵建议,着手书稿的修改和完善工作。11时,评审会鉴定专家召集人曹顺庆教授宣布本次结项评审会顺利结束。

 

文:向伟 / 图:张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