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系菲律宾语专业举办菲律宾文化研究系列讲座

  2022年11月1日与8日,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东南亚系菲律宾语专业在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的支持下,举办了菲律宾文化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地区教研室许翰艺老师和菲律宾语教研室霍然老师先后为菲律宾语2020级本科生班进行了两场线上讲座。两位老师分别就“菲律宾的电影艺术”和“菲律宾的宗教巡游”两个主题,探讨了菲律宾文化在现当代以多种形式进行文化展演的具体表现,分析了其中所折射出的独特内涵。系列学术讲座依托于本学期开设的“菲律宾文化”专业基础课,旨在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增进学科建设并扩大学术交流。讲座由菲律宾语教研室主任史阳老师主持和点评,黄轶老师参与了讨论和评议。

 

 

  11月1日,许翰艺老师为同学们做了题为《菲律宾电影的历史与特征:1919-1972》的讲座。在讲座中,许翰艺老师为大家讲解了隶属于菲律宾传统文学艺术的经典——如菲律宾传统史诗、耶稣受难赞美诗(Pasyon),在近现代戏剧中的体现,以及这些传统戏剧又是如何在20世纪随着现代电影艺术的引进和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并成就了现代菲律宾电影。

 

 

  许翰艺老师介绍了菲律宾电影表演形式的发展变化。以电影《田野少女》(Dalagang Bukid, 1919)为例,在电影传入菲律宾以前,《田野少女》原本是一场菲律宾传统的萨苏维拉戏剧(Sarswela)。作为最早改编为电影的戏剧,电影版《田野少女》不仅在剧情上延续了传统戏剧,甚至在选角和配乐上也和萨苏维拉息息相关:电影的女主角本人就是萨苏维拉的表演者,而在默片电影放映时电影院常常有萨苏维拉乐团现场奏乐配乐、配音。

 

 

 

  许翰艺老师又从电影的故事结构中找到传统文化艺术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菲律宾电影行业开始模仿和学习好莱坞模式,出现了“工作室制度”。相较于传统戏剧和早期电影,工作室电影在题材上有了许多的创新,质量也大大提高。众多电影作品百花齐放,造就了菲律宾电影的黄金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菲律宾电影越来越“新”,但萨雪拉的叙事传统却依然被延续了下来。这些“新”电影常常展现了城乡、家庭和社会三类主题,反映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以及传统社会和殖民时期带来的社会变革之间的阶级矛盾。

 

 

  11月8日,霍然老师为同学们做了题为《菲律宾文化专题研究之:宗教游行与文化展演》的讲座。作为天主教国家,菲律宾有着丰富多彩的宗教节日。霍然老师选取了其中的黑面耶稣节、圣十字架游行等本土化的民间天主教巡游节日,为大家展现了菲律宾宗教诸多本地化特点。

 

 

  在介绍黑面耶稣节时,霍然老师通过节日所蕴含的两个关键词“誓言”(panata)和“神迹”(milago),向同学们展现了黑耶稣游行的路程其实也是信徒们的精神旅程。信徒用菲律宾传统家庭观念去构建其宗教信仰,许多信徒认为自己与神灵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也使得菲律宾天主教徒对“罪”没有一种深刻的概念,因此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对于宏大的教义经典、抽象的规则约束则相对宽容”。

  霍然老师还着重介绍了菲律宾的圣十字架游行。在这一传统游行庆典中,人们会选取当地的女孩们扮演宗教神话中的各类女王和女神,如辩护女王、正义女王等。而在菲律宾的游行庆典完全本地化了,独创了许多特色女王,如气质女王、阿埃塔女王和摩洛女王等。在整个节日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最美女王海伦娜的选举。霍然老师分析了大赛机制的核心——筹款募捐的方式。即活动是由社区有威望或财富的人出钱举办,参选女孩们自主筹款,筹款最多的那位当选“海伦娜”。这些筹款金额部分归女孩所有,部分上交给社区,用于节日筹办和社区发展等工作。

 

 

  讲座后史阳老师进行了点评,突出菲律宾的英雄史诗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再演绎、再发展,以及传统巫术与外来宗教在菲律宾的并存融合,这两种文化现象在菲律宾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

  通过聆听两位老师的精彩讲座,并结合本学期“菲律宾文化”课程所学内容,同学们收获颇丰,不仅能够从更为新颖和多样的角度去体味菲律宾的文化的地特性,也加深了对人类文化多元形态、多样表达的认识。

  

  

文  高澍雨 史阳     图 高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