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俄语

一、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直接前身为清代京师同文馆(1862)所设立的俄文馆(1863)。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1919年在蔡元培校长领导下,北京大学废门改系,并且于1920年正式成立俄国文学系,首任系主任为时任教务长顾孟余。仅有的两期学生中涌现了革命烈士任国桢、著名翻译家曹靖华等杰出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在曹靖华的主持下,北大完成了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下文简称“俄语系”)的重建工作。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院校俄语师生汇聚燕园,自此开启了北大俄语系的现代专业发展之路。在曹靖华、魏真(魏荒弩)、龚人放、李毓珍(余振)、田宝齐、王岷源等前辈学者关怀培养下,俄语系人才辈出,涌现出张秋华、左少兴、刘晓波、岳凤麟、彭克巽、李济生、乔振绪、臧仲伦、徐稚芳、吴贻翼、李明滨、顾蕴璞以及王智量、张耳、陈燊、丁鲁、马龙闪、陆勇、凌继尧、彭训厚等一大批优秀学者、翻译家和教育工作者。

  改革开放后,俄语系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81年设立硕士点,1990年设立博士点。1999年与东方语言文学系、西方语言文学系和英国语言文学系联合组建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彭克巽、吴贻翼、李明滨、李毓榛、陈君华、李国辰、陈玫、任光宣等教授成为俄语系教学和科研的核心力量,在老一辈学者的精心栽培和呵护下,年轻一代也逐渐成长起来,为今天俄语系的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70余年来,老一辈学者辛勤耕耘,功业彪炳。多人先后荣获苏联和俄罗斯颁发的普希金奖章、高尔基奖章、普京奖章等荣誉,十余位教授获得资深翻译家称号,六位教授获得中国俄语教育终身成就表彰。

二、专业现状

  俄语系目前在职教师20名,包括教授6名,副教授9名,讲师1名,长聘制副教授2名,预聘制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各1名,博士生导师7人,17人拥有博士学位,常年聘用俄语外教1名。每年招收16—18名本科生,8名左右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俄语系秉承北京大学“德才均备、体魄健全”人才培养宗旨和俄语系“治俄文,穷俄事”教学传统,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立德树人,因材施教。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包括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大类。每学期每周为本科生开设80余课时不同等级、不同类别、不同内容的课程。在重视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才能和潜力。

  俄语系常年举办“曹靖华俄罗斯学系列讲座”,聘请海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举办各类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接待外国政要、国际友人、作家、艺术家来访,成为各方人士友好交往的重要平台。

 

三、专业特色

  俄语专业响应“新文科”建设倡议,落实本科教育“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十六字方针,深化专业改革,凝练北大特色,培养新型俄语专业复合人才。通过长期摸索,形成如下特色:

  教学科研并举,打造精英团队。俄语系历来注重以教学带动科研,用科研反哺教学,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在职教师在科研立项、科研成果产出,教改立项、教学成果评比中表现优异。他们主持或参与的“新编欧洲文学史”“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60年”“20世纪俄国文学与宗教”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荣获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目前在研的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融合型国际化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俄语词类间的过渡现象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果戈理:心灵的事业”等。

  通过多年建设,俄语系业已形成多支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其中包括基础俄语及其辅助团队、高级俄语、文学、翻译、文化国情团队。各团队及其成员各有分工,又相互配合,优势互补,齐心协力为打造国家级“一流专业”贡献力量。

  专业基础扎实,课程体系完备。2016年以来,经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俄语专业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初高级俄语语言文学及文化教学各有侧重,以核心课程为引领,以基础课程为依托,以特色选修课来拓展,让学生由浅入深,稳步提升专业能力。在基础教学阶段,以基础俄语、俄罗斯文学史和俄罗斯国情课程为核心,狠抓基础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为学生打好坚实的专业学习基础。高年级教学秉承“差异化、个性化”培养理念,通过高级俄语、文学选读等课程强化学生的综合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并在众多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实力和竞争力,为其未来择业和自我发展提供保障。

  注重教学改革和创新,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俄语系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建设,先后主编和参与编写《走遍俄罗斯》《新编俄语语法》《俄罗斯文学简史》《俄罗斯文学精品解析》《俄语应用文写作》等优秀教材。教师通过教改立项,不断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方法,优化教学程序,提高教学效率;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及技术手段,尝试“微课”“慕课”等教学形式,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形成更多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学生个性发展和总体素质提升。

  促进交叉研究,培养新型人才。在积极开展本专业教学活动的同时,俄语系还积极参与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外国语言与外国考古、古典语文学等跨专业联合培养项目的建设,率先试点“多语种国际化卓越外语人才拔尖学生培养实验班项目”,支持本专业学生参与辅修和双学位学习,同时吸收其他专业学生进入俄语专业学习。既培养具有开阔国际视野和知识储备的外语专业学生,也培养拥有不同学术背景且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的非专业学生,服务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高素质国际化融合型外语人才。目前,已有数十名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在国别和区域历史研究领域中崭露头角。第一期“多语种国际化卓越外语人才拔尖学生培养实验班”的主要课程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学生们通过两个学年的学习,以相当俄语专业学生的三分之一用时,达到了俄语专业四级合格水平,达成预期目标,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实践。俄语系鼓励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各类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强项,从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近年来,多名学生参加北大校长基金和挑战杯等活动,取得了良好成绩,并从中积累了科研经验和工作体会。许多学生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参加各类实践团、考察团赴海内外各地考察调研。每年都有多名学生通过国家公派、校际交流等方式赴国外长期或短期留学,这些海外体验加深了学生对对象国国情和文化的切身感受,为个人未来发展确立了更为切实的目标。

四、教学成果

  根据北京大学2016年以来发布的本科毕业生教育质量调查报告,俄语专业毕业生对北大本科教育满意度居校内前列,尤其是对成绩考评和综合测评、学业指导和师生关系予以较高肯定。在全国高等学校俄语专业四级测试,全国高校俄语大赛、京津冀俄语大赛、各种口译笔译等学科竞赛上,俄语系学生捷报频传、屡创佳绩。

  本专业本科毕业学生大多数选择赴海内外名校继续深造或选学其他专业,部分学生通过遴选去外交部等国家及地方党政机关工作,部分学生选择新华社、银行、会计事务所等企事业单位就业,少数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目前本专业有20余位毕业生继续深造后活跃在北大、清华、北外、上外、北师大、外经贸、北语等国内高校教学第一线,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许多毕业生通过努力成为各个岗位、各个行业的佼佼者。他们中间包括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赵国成,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生建学,驻白俄罗斯大使谢小用,中宣部副部长、全国十佳记者吕岩松,俄罗斯研究知名学者杨成,外交部高级翻译朴扬帆等。

五、总结和展望

  从1920年至今,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已经走过不平凡的百年历程。通过数代人的艰苦努力,俄语专业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面对新时期、新任务,俄语系有信心、有勇气、有能力,不断开拓进取,建设好国家级“一流专业”,服务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做出更大的贡献